• 1
您的位置:首页 >职教理论>详细内容

职教理论

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17年29期 发布时间:2017-12-04 浏览次数: 【字体: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引进西方现代学徒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开展本土化实践的发展过程。西方现代学徒制强调企业本位,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或行业协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近年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多是站在学校主体的立场,走的是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引起了诸多争议:学校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是否有悖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和真义?它与传统“校企合作”的区别在哪里?如何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又如何明确主体关系?我国是否有开展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的土壤?这一模式面临哪些现实问题?就示范校期间项目学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形式,也是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描述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师傅带徒弟”培养形式为主线,以课程设计为载体,以双师团队为关键,在政府的引导下,为合作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化人才。现代学徒制可分为:学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和校企双主体型。以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中处于中心地位,承担主要责任,主动联系企业、学徒(学生)、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等参与主体,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岗位需求,与企业和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具有高度切合的学校教学流程与企业工作过程情境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保证学徒在培训过程中达到规定的知识水平、技能标准和职业素养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工作而学习的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制度,坚持企业主体、学校参与、政府指导、行业评价,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交替学习与培训过程中提高学徒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岗位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并成立合作培养领导小组等组织,所有徒弟(学生)的选拔、培养方案、过程监控、质量评价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有校企双方来裁决,即校企双方协商决定、双方做主,最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界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提出院校实践必须满足的四大条件:①院校必须招工招生一体化,学生必须保证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②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深化工学结合,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不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分离;③院校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有师傅进行指导;④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及考核评价。凡是不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院校均不能称为开展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教师和师傅双角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最大的亮点,强调的是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对培养对象、双师角色、合作基础、工作情境、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知现代学徒制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对象双身份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在岗的新进员工,也是职业院校注册在籍的学生。但是,学徒作为企业员工身份,可以是正式员工,也可以是处于试用期的准员工;学徒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身份,可以是在职的学生,如我国目前试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徒注册学籍就是在职的,也可以是处于实习或见习期的全日制学生。学徒通过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成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要求,达到相关专业要求而获得毕业证书;与此同时,通过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学习与实践,达到相关职业和岗位技能要求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

2.师徒关系必明确

学徒制在学习非语言传递的默会知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学徒制是“一对一”,现代的学徒制是“多对多”。传统的一对一模式,一个徒弟只能跟一个师傅学习。这种模式在于无论师傅的经验与技能是否正确,徒弟都要全盘接收。现代的多对多模式是指一个师傅也可以教多个徒弟,一个徒弟可以有多个师傅,这样徒弟就可以学习各家经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加速自身默会知识的积累。现代学徒制相比较传统学徒制而言,教师和师傅双角色建立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师徒关系,在校企合作前提下,完成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

3.政校企协同作战

各级政府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纳入当地整体发展规划中,联合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以及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前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期做好准备。政府作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现代学徒制能够在周期内良好运行。职业院校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是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而对就业市场进行及时、合理、全面的分析,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保证良好的供需关系。无论是改变招生方式、寻求优秀双师、探索培养模式,都应该密切关注职业发展动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种人才需求不仅仅是对技术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对维持企业良好运行的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院校完全可以作为企业最大的人才储备库。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之后,学徒从入学就开始接受人才的定向培养,待学满所成,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可以培训在职企业员工,提高在职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这种定向培养、定点输送人才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人才成本,是社会共享资源和搭建合作平台的有效举措。

4.学习实训真情境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实践知识。现代学徒制为职业教育情境学习提供了所需要的工作与学习真实情境。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知识不再是个体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人与社会或真实情境之间联系以及互动的产物。学习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得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学习者在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中参与的文化实践。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是新手,是企业活动参与者。学徒通过对企业熟练员工或专门师傅的观察或与同伴的讨论进行学习,在参与者产生的情境中建构知识。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所要接受的学习和培训内容既包括企业具体岗位和职业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也包括具有普遍通用性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具体适切性的职业精神等。这些内容按一定的知识类型与能力结构构成了企业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具有跨职业性的技能导向的关键能力。现代学徒制即是对学徒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5.学习评价呈效果

为避免学徒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保证学徒接受充分的、符合需要的学习与培训,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联合企业、行业以及政府多方力量,研究制定规范而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在示范校建设期间的试点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借鉴英国的《学徒制框架》、德国的《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教育计划》、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学徒培训标准,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校企联合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指标,并参与全程的质量监督,教学与培训的质量明显提升。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参与者包括企业层面的企业、学徒、师傅,职业院校层面的学校、学生、教师,以及政府、行业协会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主体、学校主体和校企双主体的各种形式并存,政府指导和行业评价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般结构要素,在借鉴国内外现代学徒制己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尝试着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四个层面构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现代学徒制由企业、学校、政府和行业各司其责,共同参与完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学生与学徒具有对象的同一性,身份的双重性。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和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分别通过构建知识教学体系、技能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根据一定的周期交替开展教学和培训,学校教育部分的学习内容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完成。行业协会在整个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徒培训质量进行评价。学习和培训期满通过相关评价考核的学徒获得职业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1.培养目标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有跨职业、技能导向关键能力的人才即知识、技能与素养的综合体,知识包括了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涵盖了知识技能、专业技能、工作岗位技能和跨职业技能(职业群或转岗所需技能),素养包括人文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特定的职业精神等。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不断提升,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类型,保证了其能适应相关工作岗位要求的稳定性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与危机应对的发展性。

2.培养内容

现代学徒制以复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作为对学徒的培训内容。由于对复合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养的需求特点,需要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性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与教学组织安排,以保证教学与培训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性,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科学规划和分配课程学时比例,保障人才培养收到实效。实行1-3年不等的弹性学制主要是针对不同学徒类型,对于注册在职学籍的企业新进员工采用三年学制,对于全日制学籍的学生,因其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则采用一年制学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学徒学习培训的具体实际,进行灵活选择与调整;而学分的规定则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性质以及地位作用来安排。

3.培养方式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徒的教育与培训采取企业和职业院校两个场所、师傅和教师两种教学主体周期性交替进行的方式,学徒每周2-3天在企业接受工作过程的技能培训,1-2天在职业院校进行知识性的课程学习。在学校教学和企业培训的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培养内容的具体形态、特点和要求等,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①知识层面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教师在职业院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进行集中和系统性的教学,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必须、够用”原则的基础之上,要满足学徒的“发展性”需求。②技能层面的培养方式需要根据技能的类型、性质和重要程度来加以区分,采用现场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的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时,要把握课时进度,保证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的对应与有效衔接。另一种做法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将“校本课程”与“企本课程”有机统一起来。具体将工作岗位技能和跨职业能力高度融合。③素养层面的培养方式要根据素养内容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人文知识素养可通过学校常规教学形式以及自学获得;职业道德素养需要职业院校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引导与启发,需要企业良好的职业环境的熏陶与感化,更需要通过自我的锻炼与改造,提高自律意识;职业精神以敬业为首要实践内涵,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内化精神操守的外在表现,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家庭生活的美满幸福将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职业精神的提升。

4.质量评价

现代学徒制培训过程中学徒的质量评价主要由行业协会负责。行业协会根据国家相关的学徒培训标准,结合企业具体岗位性质和技能标准要求,按照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培训合同协议,在政府的监督下对学徒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学徒在学习和培训期满后通过相关考评可获得职业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同时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小结

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一种具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其优势解决传统“校企合作”难题,也要避免陷入传统“校企合作”浅表化的窠臼和泥淖。

现代学徒制从传统学徒制发展而来,结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传统“校企合作”在我国具体的实施层面始终无法有效调动企业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我国引入西方现代学徒制,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之上,如何实现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转换与适应,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困境与难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应从学校主体的现代学徒制逐步发展到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强调模式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学校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是现实和基础,它由传统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而来;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是走向和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推进,一旦条件成熟,主体和重心将转移到企业层面,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将步入发展的正轨。

总之,中国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任重而道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赋予学徒独特的具有“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确保学徒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传统学徒制操作技能训练和学校教育传授学术知识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培养具有跨职业的技能导向的关键能力;由于现代社会的水平和垂直劳动分工逐渐减弱,应引入“核心职业”的理念和开放式的职业标准,满足劳动市场结构的灵活性发展要求;同时引进现代化的职业分析方法,确定职业资格标准,以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并为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发展职业承诺奠定基础;确保学徒在企业停留一定的学徒期限,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

 (作者:吉利 史枫 王宇波)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