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您的位置:首页 >职教理论>详细内容

职教理论

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职业教育方略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29 浏览次数: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这一初心和使命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十九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教育”需要,也是更好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建设教育强国要求的根本遵循。

一、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前提。教育是国家大计,是民生福祉,教育联系人民最广泛、服务人民最直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过程中,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这个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教育战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所肩负的职责和任务。“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发挥着推进扶志育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职责,承载着促进就业创业、成就“出彩人生”的重要使命。

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更加突出公平、提高质量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就提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满意,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更加公平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教育上,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教育”的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十二五”以来,国家逐步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年均近300万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为促进公平,推动共同富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提供了免费职业培训;为促进公平,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实施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开展了对口支援新疆、西藏职业教育工作。我们以中国速度办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有些地方和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到位,在资源配置、招生就业、毕业生经济社会待遇等方面,职业教育还没有享受到与其他教育平等发展的机会,职业教育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和外部沟通之路还不畅,吸引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教育”的需要之间还存在着差距。

(二)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

党的十九大把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倾斜领域,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超过800亿元,实施了示范性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训基地建设、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高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产教融合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打造了一批骨干学校、专业和师资。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教育部开展了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还比较差,高职生均标准正在逐步落实,中职生均标准还有部分省(区、市)没有制订;有的地方虽制定了标准,但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学校还达不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双师型”教师仍然紧缺,部分职业院校拓展服务的意识差、能力不足,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职教方案”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向,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落实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技并修的“中国工匠”和社会主义接班人。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尊崇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

注重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强化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需求更加凸显地表现出层次、类型以及适合性选择的多元和开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对我国教育的结构、层次、类型以及进一步优化各种教育之间关系提出了新要求。这其中,职业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落实十九大的新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精神,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学校职业教育与各种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并重并举,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努力办好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合理确定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定位。充分认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中等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充分肯定中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学习者发展的类型差异,坚定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其基础地位不动摇。要拓宽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和外部沟通通道,完善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积极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转型,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解决好“考什么” 和 “怎么考” 的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效沟通衔接。

持续扩大职业培训,职业院校要主动开展面向一线职工、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职业培训。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大学建设,主动服务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和社会转岗择业需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开放资源,服务好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和终身学习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出了重大部署。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其发展的强大动力。职业教育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建立职业院校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更新专业目录,依托行业组织定期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报告;要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等的建设,主动瞄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培训活动,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强化校企合作,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职业院校与企业同步成长,下功夫培育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变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继续推进“厂中校、校中厂”、现代学徒制等育人模式改革,推动开展“教育型企业”认证试点,发挥企业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情境和企业文化环境下系统学习;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将质量意识贯穿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培养一批高质量毕业生。

(四)健全制度、完善标准: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基本条件

十九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要求,不断健全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教;要做出制度安排,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出台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法,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考试招生,教师培养、聘任与成长等制度性问题;要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完善职业院校德育、语文等国家课程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评价制度,重点监测办学条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就业情况。

建立常态化职业教育督导制度。要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落实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和重大政策情况进行常态化督导,推动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开展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执行情况督查,全面推进标准的实施,推动职业院校规范化办学,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流程;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督导评估,促进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评估,建立院校办学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院校办学标准体系,推动各级政府优化院校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估,研究制定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开发测量工具,定期实施监测和评价;实施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和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完善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网络。


(作者:王扬南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